營隊課程_大捨之愛 以身育良醫

內容簡介:

課程主題:大捨之愛,以身育良醫

課程講師:慈濟大學副校長暨模擬醫學中心主任 曾國藩

課程長度:78分鐘

課程簡介:

1966年成立佛教慈濟克難功德會,開始濟貧的工作,從許多的個案中發現因病而貧的故事;1972年辦理義診,1986年花蓮慈濟醫院成立。人稱後山的花蓮,醫療人員不願到這落後的地方就業,為了培育醫療人才,1994年成立慈濟醫學院,培育能關心病人,願意到需要他的地方去服務的醫療人才。

西方社會早期是用犯人的身體來解剖,感覺是不光榮的事;以前醫學系解剖教學的來源是無主的遺體,面對不認識的身體,學生的感受也是不舒服的,而這些學校在解剖教學完成後,對於這些遺體又沒有任何的儀式來處理。醫學教育最重要的是同理心的培養,培育熱忱有愛的醫療人員,面對這樣的實際情形,這是解剖教學的矛盾之處。

證嚴上人說,人只有使用權,沒有所有權,化無用為大用,就是「無語良師」,希望大家勇敢面對死亡,1995年開始勸募簽署大體捐贈意願書,還是以慈濟人為最多。在慈濟世界裡有許多的師姊,她們踴躍響應 上人的呼籲,在捐贈意願書的簽署比例上,女性是男性的兩倍。

曾副校長用圖表說明醫學教育(解剖教學)的矛盾,對未來醫師的期望,慈濟是期許要有熱誠與愛、理性與感性、同理性,早期的教學方式是冷酷的,遺體僅為教學的標本、去儀式化,於是對教學遺體產生情感上的脫離。

啟用這些大體老師時,學生必須先進行家訪,對老師的人生事蹟有所了解,老師的人生觀是學生學習的典範。對於奉獻身體的老師,精舍師父也設計了簡潔的儀式,邀請家屬參加,透過追思儀式讓家屬慢慢接受親人的離去。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經在二○○九年四月二十二日,介紹慈濟大學的大體老師、模擬手術以及人文典禮,獲得國際媒體的肯定。

推動遺體捐贈、師生與家屬互動、重要的典禮(啟用和火化)邀請家屬參加,就是讓往者靈安,生者心安。並推動人文關懷的遺體捐贈,學生透過家訪安家屬的心,在與家屬互動中了解到大體老師對學生的期許。「身體只有使用權,沒有所有權,要化無用為大用。」大體老師都把上人的話記在心裡並力行出來。

為了落實對生命的尊重,整個學期的解剖教室環境清潔,都由上課的學生負責;解剖教學完畢後,學生們會親手為大體老師縫合及著衣,再度為老師入殮、送靈與火化,最後將部分的骨灰放在校內的大捨堂。在感恩追思儀式的祝福下,伴隨著聲聲的佛號,場面莊嚴攝受人心。

曾國藩教授讚歎志工是整個教學課程的核心,從捐贈大體、協助活動進行,一直到膚慰傷心的家屬,貢獻出他們所有的力量。最後,曾副校長播放無語良師感恩追思典禮行誼回顧,影片中無語良師的大捨之愛讓每位學員感動、不捨。家屬不捨之情的眼淚,蘊釀著學員們的真情,不只女學員們也讓男學員們掉下感動的男兒淚。

看著螢幕上無語良師莊嚴的送靈典禮,曾副校長說,一年有九次大體老師的啟用與送靈典禮,王本榮校長幾乎不缺席參與送無語良師最後一程。曾副校長幽默地說:「有人可以用金錢請到王校長和精舍師父來送自己最後一程嗎?那是不可能的!送靈典禮也呈現出大體老師的榮耀。」

相關連結


相關下載

20171115_大捨之愛育良醫-曾國藩(花蓮場)v.mp4 請先登入才能進行瀏覽

詳細資料


分類:培訓資源, 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, 營隊課程, 精進&培訓, 精進資源
資料日期:2017-11-24
作者:
慈濟大學曾國藩副校長
開放對象:培訓委員, 培訓慈誠, 委員, 常住師父, 慈誠, 見習委員
資料來源:宗教處人文教育室精進培訓組
備註:2017年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-第一梯花蓮場
Close Pane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