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心要_慈濟的故事【居家關懷】

內容簡介:

主題:菩提心要-慈濟的故事-濟貧教富有愛有福

內容大綱:

慈善人文與家庭扶助-居家關懷

內文摘要:

1974年推展的十大建設,開始帶動臺灣經濟起飛。這一年,第一批慈濟青年出現在花蓮師範學校「明道社」,師生一同開始探訪貧戶,並清掃居家環境,形成日後居家關懷的常態模式。

證嚴法師開示:

那個時候不叫慈青,那個時候叫「炬光青年」。意思就是一群年輕人當中,他能發光能發亮,把他內心那顆愛的種子啟發出來。

1974年9月10日,時值農曆七月, 上人於聯誼會中,首次明確開示,佛教視七月為吉祥月。在此之前,緣於社會上每到七月就大肆鋪張、殺生祭拜,政府早於1952年就提倡節約拜拜。功德會成立後,為了破除迷信、推行正法,1968年即呼籲大眾「恤生重於渡死」,1971年、1972年更提出七月孝親、敬僧、戒殺。1974年揭示的「七月吉祥月」, 上人已經將吉祥月、孝親月、佛歡喜月的由來,一一說明清楚,而成為日後每年此時都加強宣導的重點。

證嚴法師開示:

的確我們要提升智慧。其實普度是佛教裡面的典故,一個是目犍連的孝,另外一項是阿難尊者的善,這都是佛陀的教育。這幾年來,我們慈濟人都很積極,大街小巷去提倡不要迷信,不要再燒金紙來污染空氣。只要我們真心的為人間付出,這樣種的就是好因,結的都是好緣,這樣的正氣,絕對是光明的,絕對是人人的心能夠互相調和,四大就可以調和。

資料來源:大愛台《菩提心要》
20160528慈濟的故事(十六)-濟貧教富有愛有福

相關連結


相關下載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60528_-_慈濟的故事(十六)_-_濟貧教富有愛有福_.mp4 請先登入才能進行瀏覽

詳細資料


分類:
資料日期:2016-08-30
資料來源:總志業中心宗教處人文教育室精進培訓組
備註:大愛台《菩提心要》
Close Pane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