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簡介:
課程主題:教育的力量與世界影響力
課程講師:慈濟大學-劉怡均副校長
課程長度:66分鐘
課程簡介:
2019年4月3日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首度發表「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」(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),有別於以往針對學術研究的大學排名,它選擇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中的十一項作為評比標準,評比這些大學對社會的影響力;大學教育是否兼顧經濟成長、社會進步、環境保護等三大面向,以另一個觀點評估大學的傑出程度。在這項排名中,慈濟大學榮獲全球第六十七名、全亞洲第十名、全臺灣第一名。
全球共有七十六國家四百六十二所大學進入總排名,臺灣有十二所學校進榜,是最多大學進榜的國家。評比計分方式是以2016到2017年的資料作為依據,慈濟大學在「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」、「確保永續消費和生產模式」、「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」、「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」四項指標中表現優異。
慈濟大學在第一代大學生(是家族中第一位上大學的)的比例、弱勢學生的獎助金上名列前茅,顯示慈濟大學和慈濟志業的目標是相輔相成。慈濟志業持續推動新芽課輔和獎學金,受惠學生上大學時,大多選擇慈濟大學作為第一志願,從受助者轉變成為手心向下的助人者。這次的評比排名結果,證實 上人的教育理念,領先了世界潮流三十年。
許多人問慈濟大學是怎麼做到的?慈大師長無私地分享推動各項永續發展的目標,如何將觀念及目標融入課程教育、校園環境及生活。設立的醫療相關科系與慈濟醫療、慈善志業密切合作,每年三萬六千人次醫療志工的方式來推動「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」。更落實垃圾減量回收、環保淨灘、校園不使用一次性餐具、蔬食校園的方式來推動「確保永續消費和生產模式」。已有46%第一代大學生,融入南非等發展中國家之學生,接納身心障礙學生與同仁的方式來推動「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」。
慈濟大學不是一所私立大學,而是全球慈濟人護持的公立大學,和別間學校不同的是,這裡的學生有老師和懿德媽媽的共同關懷,國際學生在學校放假的時候,有臺灣的慈濟家人陪伴。
慈濟大學的校訓是慈悲喜捨,慈(Be Kind)是清淨無染怨親平等的大愛;悲(Be Compassionate)是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憐憫;喜(Be Altruistic joyful)是得正知、持正念、走正道的輕安;捨(Be Devoted)是無尤的付出和無怨的服務。慈濟大學生的服務力從臺灣到海外,在實務中學習如何讓專業發揮更大的價值。慈濟大學學生跟著教聯會參與四川「川愛志工服務隊」陪伴當地災民、跟著人醫會到菲律賓義診,了解未來身為醫師要承擔的責任和使命。
慈濟以人文為本的教育志業,教之以禮、育之以德,人文教育涵蓋學校教育、社會教育、家庭教育。所有的大學本來就應該引領社會的發展,如果只有專業的教育沒有人文精神的話,會變成甚麼樣?劉怡均副校長懇切地說:我們必須思考,高等教育在培育專業知識之外,也要重視人文的涵養和永續發展概念,否則教育出來的是知識份子還是滋事份子?
最後以教育志業演繹的《德行品》跟大眾分享,慈濟大學的老師,就像大船師,有責任要將學生從無明的彼岸,度到光明的此岸,感恩慈濟人的護持,期盼未來能將善種子在各地發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