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簡介:
課程主題:心理急救-創傷後症候群
課程講師:張愛倩博士
現任臺北市亞裔身心健康協會創會理事長及亞洲安全網執行長
課程長度:57分鐘
課程簡介:
心理師張愛倩博士,現任臺北市亞裔身心健康協會創會理事長及亞洲安全網執行長,在處理創傷後症候群領域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,分享情緒危機處理與走出創傷的方式。
「重大事故後情緒危機處理與陪伴」在英、美已發展三、四十年,臺灣則是九二一地震後才逐漸引進。張愛倩博士就臺灣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天災、人禍和傳染疾病為例,列舉出從2003年SARS感染疫情、八八風災、高雄氣爆及校園學生墜樓、空難,直至近期八仙塵爆等事件中,輔導眾多事故經歷者,甚至第一線工作人員的情緒危機處理與心理重建,協助他們療癒受創身心,順利重返工作崗位。
張愛倩博士於演講中分享案例故事及處理方法,其中一例是2009年八八風災後高雄縣小林村的受難者。在災後隔一年,小林村倖存的四十四位村民喜迎新春之際,卻驚傳有位村民自殺未遂。張愛倩清楚倖存者「容易愧疚」的特性,因而有所警覺,趕緊動員協會成員前往陪伴,不僅為村民足浴、刮痧,舒緩其因年節而生的緊張情緒,更請他們親身投入「大鼓陣」──由於原本的團員幾乎都已往生,但這是村裡的重要習俗,不能中斷,村民們於是合力搜尋資料,慢慢了解步法,儘管過程不易,但那年村民們平安度過,往後每一次春節也都十分平安,讓所有團員都十分歡喜。
高雄市發生氣爆時,因當地救災資源已經充足,張愛倩博士沒有立刻帶領協會團員進入,而是在半年後接到訊息才展開行動,原來是照顧傷患的職員無法平復情緒。深入了解並協助照護者紓壓,也從中發覺更多問題──助人者往往認為受災者受傷了,已經很可憐,所以如果對方打罵自己,他們都必須接受。「一定要這樣才算『有愛心』的照顧者嗎?未必。」張愛倩說,也教導助人者如何保護自己,擺脫負面情緒。
此外,她也不忘叮嚀,助人者在幫助人時一定要謹慎評估。她舉例自己在某次救災中,就看過一位受災者表示想喝水,結果不同機構的志工都遞一杯水來,受災者一時之間僵在原處,不知道該接哪一杯水,擔心如果接了這一杯,另一個志工就會不開心。「其實是可以陪他站起來走一走,一起去拿一杯水的。」張愛倩博士強調,每個人都有復原力,這項能力在災難後的恢復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,提醒助人者不要拿愛心去換,「自己站起來,那才是最好的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