營隊課程_那一人 那一年 那一念

內容簡介:

課程主題:那一人 那一年 那一念

課程講師:人文志業中心副總監何建明師兄

人文志業中心中文期刊部總編輯王慧萍師姊課程長度:61分鐘

課程簡介:

當 上人為大家別上「佛心師志」的時候,從那一刻起,就成為 上人的弟子。身為慈濟人,不可不知慈濟事!我們的「信、願、行」,就從那一念、那一年、那一人開始,何建明師兄與王慧萍師姊,花了六年時間,一個心念,要好好說慈濟故事。

◎ 縈繞心頭的鮮紅記憶

為了瞭解「一攤血」的故事,2014年,人文志業編輯部到花蓮豐濱進行採訪,遇到一位住在海邊經營民宿的潘先生,這個村落在當時往北及往南都沒有路,是從宜蘭坐小船漂來的。

「若生病了怎麼辦?」這位潘先生哈哈大笑說:「很簡單,第二公墓就在後面」,若真的要送醫,就用竹子穿過藤椅,把病人放在上面族人扛著,其他人帶著米、雞,火把在黑夜裡燃燒,沿著豐濱下到海岸線,一路沿著海岸線狂奔搶時間,到河口爬過一座山再下山到鳳林,診所在很遠很遠的地方,當地居民因為交通不便,常延誤就醫。當時的情況,讓 上人一直耿耿於懷縈繞心頭。

上人想做慈善,卻不被大家看好,當時一位慈善家許聰敏老居士很擔心,成立慈善會不難,但長久維持很難,善門難開,一旦開了,就關不了。 上人相信發心立願「為佛教、為眾生」,信佛所說,「信己無私、信人有愛」,一定能帶動人人共同付出愛。

1966年,成立「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」,吃八分飽,用二分力量救人, 上人以單純的心念,不忍貧之苦,克難做慈善。當時有句話「有錢買棺材,沒錢看病」,大家都貧窮,就算生病也忍著。為了再積極除貧病,1972年成立義診所,只要生病,願意來拿藥,我們就為他治病。

◎ 不忍病之苦,後山拓醫療

1979年7月,住在北濱罹患心臟病的王石進小朋友,常在學校昏倒,帶到慈濟義診所,罹患心臟病的 上人,很清楚在花蓮無法為他醫治,時間緊迫,決定以飛機送他到臺北醫治。

同年, 上人決定籌建醫院,國中畢業後到臺北工作的王石進,於八年後回到花蓮看到已蓋好慈濟醫院,高興地說:「以後生病不用跑到臺北了!」當年慈善13年,有很多的外送醫療個案,常常在外送的途中,就有病人往生,為什麼「西部能,東部不能?臺北能,花蓮不能?」

明知建院非常困難,但 上人就是不忍心,一定要救到底,「否則心無法安啊!」寧捨身命,志為掘井人,「一個水庫再大,若天不下雨也會乾涸,但是挖井,就有源源不絕的泉水。」就是為了讓助人的工作能夠永續。

建院後,為求才, 上人四處奔走,一天在臺大醫院走廊,基督徒的陳英和醫師看到 上人踱步的纖瘦背影,跑向 上人說:「上人我願意。」1986年8月,花蓮慈濟醫院啟業,陳英和成立骨科門診,十三位臺大醫師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,震撼了當時的醫界,郭漢崇、簡守信都是當時願意留下來的醫師。他們都堅守當時的承諾。

正信宗教,不離愛,有虔誠的信仰,就能愛的徹底。 上人用一生實踐菩薩道,珍惜與師同在難得的因緣,佛心師志,堅定為眾生付出的志願。

相關連結


相關下載

20191108營隊課程-那一人_那一年_那一念-何建明副總監、王慧萍總編輯(板橋).mp4
【檔案下載】

詳細資料


分類:培訓資源, 如何說慈濟, 法脈宗門, 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, 營隊課程, 精進&培訓, 總論, 開放資源
版本說明:2019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-板橋場
資料日期:2019-11-08
作者:
何建明副總監、王慧萍總編輯
資料來源:宗教處精進培訓組
Close Panel